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無形的力量:你,其實正在默默對抗性別歧視

                性別平等相關議題,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與討論,順著科技進步,許多相關言論與思想也在網路上迅速流傳,甚至構成性別歧視,引發爭議。
  在充滿性別歧視的環境裡,是否會使得人們因此成為「更父權、充滿性別歧視」的人?在無法立即改善環境的狀態下,性別運動是否是一條越走越艱辛的路?這次我們要討論的,不只是這些社會現象與性別議題,更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剖析,也許能帶給我們一些不同的想法。

無形的力量:內隱態度
  社會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經常提到「內隱態度」一詞,並認為其能反映出人們大腦中「無意識」的想法。然而,何謂內隱態度?就要先從「態度」一詞來解釋。社會心理學對態度的定義是:

          當人們對某個人/事/物所持的正向、負向等任何反應,
即為人們對此人/事/物所抱持的「態度」。

  內隱態度中,所謂的「內隱」其實是一種與「外顯」相對的概念,字面上的意思如同「外在顯示」與「內在隱含」。外顯態度是經過人們思考過後,所展現出來的態度,內隱態度則沒有經過思考與意識層面,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曉得有這樣的態度存在。
  一般而言,心理學家會使用許多工具來測量一個人對特定議題的態度,例如與職業有關的自陳量表(也就是我們常見的問卷),可以測出一個人對職業的態度。這樣的測量方法,可以測得「外顯態度」,因為填寫量表的過程中,我們已經仔細思考自己所想要呈現的答案。然而,「內隱態度」的測量方法就大不相同,在內隱態度的測量中,使用電腦與精密的軟體程式設計,讓參與者在毫無頭緒的狀況下做出「最直覺、無意識」的作答,因此參與者沒辦法在過程中用任何方式來修飾自己的內隱態度。
  從上述介紹來看,我們可以猜想到,為什麼許多爭議性議題的研究,例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會使用特殊的實驗來測量內隱態度,因為我們不可能要求參與者在作答過程中「承認」自己帶有歧視,為了小心避免掉測量中可能產生的偏誤,內隱態度測驗是個很好的選擇。

內隱的性別刻板印象
  Dasgupta and Rivera (2008) 在研究中指出,內隱態度中的內隱刻板印象偏誤(implicit stereotype bias)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也就是說,不同的情境、刺激與經驗都有可能影響我們的內隱刻板印象偏誤。例如,不曾接觸過A議題的人,對A議題的內隱偏誤比較容易被動搖。同樣的議題,有研究認為內隱偏誤牽涉到「動機」(Amodio, Devine, & Harmon-Jones, 2008),也有研究認為「內隱偏誤」可能同時是自動化、無意識的,但隱含潛在的動機因素。
  不同的情境與刺激可能影響內隱刻板印象偏誤,Dasgupta and Rivera的研究中提到,沒有接觸過同志的人,和接觸過同志的人相比,對同志的內隱偏誤較有可能被影響。

當我們都處於性別歧視的情境中,我們會被影響嗎?我們可能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立基於這些研究之上,Ramos and Barreto (2015)做了一個研究,他們營造了一個具有性別歧視的情境,並使用內隱連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與Go/No-go測驗(Go/No-go Association Task, GNAT)來測量參與者的內隱偏誤,看看參與者是否會因為語境的不同,產生不同的性別刻板印象偏誤。
  在研究情境中,Ramos & Barreto用文字陳述及男女對話的圖片呈現兩種性別歧視的實驗情境,分別為敵意型性別歧視」(Hostile Sexism)與「親善型性別歧視」(Benevolent Sexism)。前者所呈現的句子較具敵意,例如:「女性就是喜歡誇大工作上的問題」、「女性總是藉由控制男性來得到力量」;後者所呈現的句子則較為委婉,但仍具歧視,例如:「女性就是該被男性珍惜、保護」、「有男性陪伴的女性,具有更出眾的道德敏感度」。而對照組則是閱讀一些植物的種植方法。
  參與者閱讀自己被分派到的句子,接著進行內隱連結測驗與Go/No-go測驗。在前述我們提到過,這些實驗皆能測試內隱態度,在這裡我們簡單介紹兩測驗的實驗原理與過程:

內隱連結測驗
在內隱聯結中,畫面中央會出現需要參與者聯結的目標,接著參與者將其與左邊或右邊的項目聯結。
例如,在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情況下,當螢幕出現男性名字(阿明),參與者必須盡快按下左邊E鍵,將男性名字與男性/有競爭力的(男性特質)聯結(圖一)。若參與者有性別刻板印象,在執行這個任務時並不會感覺到衝突,反應時間也較快。
反之,在不符合性別刻板印象的情況下,當螢幕出現男性或女性名字,但左右上方的特質違反性別刻板印象(圖二),如「女性-有競爭力的」參與者就會感覺到衝突,反應時間也會增多。


 圖一、符合男性刻版印象(男性配上有競爭力)




圖二、不符合女性刻版印象(女性配上有競爭力)

Go/no-go測驗
Go/no-go測驗將參與者區分為可能的4種反應:
l   Association activation (AC) 當人們產生所預設的聯結時(如圖三的46階段的性別刻板印象)
l   Detection (D) 當人們偵測到有衝突時(違反性別刻板印象,如圖三的35
l   Overcoming bias (OB) 當人們發現衝突並且成功克服它
l   Guessing (G) 非上述三種的其他偏誤
  藉著這樣的測驗,可以得知人們在反應種類與反應時間上的差異,當一個人在有衝突的狀況下產生較長的反應時間,那麼他可能就有一定程度的性別刻板印象。



圖三、Go/no-go測驗

  參與者就在經歷三種實驗情境(敵意型性別歧視、親善型性別歧視、閱讀植物種植指南的對照組)之後,進行了內隱連結測驗,來觀察他們的內隱性別刻板印象偏誤是否受到影響。
  結果發現,參與者的反應時間呈現了性別差異。女性在閱讀過與性別歧視相關的句子以後,內隱的性別刻板印象反而會降低。也就是,女性在內隱作業中,面對衝突的反應時間反而減少了。意即,當女性面對「女性-有能力的」這類的聯結時,並沒有產生太大的衝突,所以性別刻板印象也可能隨之減少。而男性則無顯示特別差異。Ramos & Barreto認為,此結果可以顯示出,女性可能會為了反抗對自己不利的性別歧視,所以在無意之中降低了自己的性別刻板印象程度。當我們讀到一個與自身相關的歧視語句,也許會讓我們產生了「我們才不是這樣!」的念頭,無形之中,我們的內隱態度也被影響了。

可是,真的只是這樣嗎?性別議題的深與廣遠超出實驗掌控。
  Ramos & Barreto的研究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發,我們可能在無形之中就有了對抗性別歧視的力量,也顯示出當我們遭逢歧視時,還是有可能去對抗它。但實驗終究還是有許多限制,無法完全反映出性別議題的多面向,我們可以試著去思考以下問題:
l   性別歧視其實並不只針對女性,而是針對所有性別,特質較為陰柔的男性也經常成為歧視的受害者。實驗情境中僅針對人們對於「女性-有能力的」、「男性-溫暖的」這樣的性別歧視,是否較為侷限?又,是否有可能因為文化差異造成差別?(也許有些國家認為溫暖的特質對於男性來說是優點,並不違反刻板印象,因此不會造成衝突)
l   當我們降低了自己的性別刻板印象偏誤,然後呢?我們是否真的能意識到自己想要抗拒的動機,並且做出行動嗎?
l   內隱態度反映出的是否就是我們的永久態度?它代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心理學界對於內隱態度的討論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尤其內隱態度是否真的在「無意識」的過程中產生,是最主要的爭論點之一。也許實驗的侷限沒辦法完美詮釋一個社會現象,但是它呈現了一種心智運作的過程。當我們在面對大環境的各種輿論與批判中,也許還沒來得及釐清自己的想法,你的大腦可能就已經先替你調整了你的內隱態度,幫助你做出對的選擇。

參考文獻
Ramos, M. R., Barreto, M., Ellemers, N., Moya, M., Ferreira, L., & Calanchini, J. (2015). Exposure to sexism can decrease implicit gender stereotype bia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6, 455 - 466.


筆者簡介
柯佩吟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三年級學生。喜歡電影、藝術、設計,以及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相關讀物,同時還會一點軟體應用。希望未來能把所有喜歡的領域做最合適的結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