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請問面試官,我看起來夠真誠嗎?


人類從起床的那一刻,就有無數的感官訊息傳入大腦。


陽光微微透入窗簾,你在被窩裡翻身,聽見麻雀在外頭嘰嘰喳喳的聲音,伸手摸索著不遠處的手機,你按開螢幕看一眼時間,隨即縮回柔軟的被窩裡,感覺自己還能安穩地再睡一會──等等,什麼是安穩?
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你愣了一下:
A.          安穩就是安穩啊。
B.          隨便啦,我要睡覺。
C.          谷歌安穩,點開教育百科:安全穩當、沉靜不受干擾……我查這個幹嘛?睡覺睡覺。
D.         安啦!穩啦!
E.          我不認識穩這個字了。
所以,人一開始是怎麼理解抽象詞彙的?

安穩地睡覺。圖/https://reurl.cc/V6zE9A

觸覺就像是隨時待命的指紋鎖,當我們碰到東西時,神經會馬上將訊息傳送到大腦,告訴我們這個東西「感覺」起來怎麼樣。從嬰兒時期我們就在利用觸覺了解世界,我們會在被擁抱時停止哭泣、被搔癢時咯咯大笑,在理解抽象詞彙的路上,我們也是摸過了才知道什麼是冷暖、什麼是軟硬,然後從溫暖的懷抱,知道什麼叫做安全感。

既然人們藉由具體物件來理解抽象概念,Ackerman等人就開始好奇,如果我們操控外在物體的特性,會不會改變人們對外界的判斷和感受?

研究者假設人們觸摸物體時會觸發與其相關的概念,比如:
(1)     (heaviness)可延伸出重要和嚴肅(seriousness)的概念。
(2)     粗糙(roughness)可延伸出困難和嚴厲(harshness)的概念。
(3)     (hardness)可延伸出穩定、死板和嚴格(strictness)的概念。

於是他們選擇三種相對的物體屬性──輕和重、平滑和粗糙、軟和硬──分別進行六個實驗:

實驗一和二都使用了輕、重兩種寫字板,實驗人員隨機尋找路人,實驗一請他們評價寫字板上的履歷,結果發現拿著重寫字板的路人,給應徵者的分數更高,且認為他們對職位的興趣也更大。實驗二則詢問他們是否認為政府應花更多或更少錢在公共議題上(例:空污),數據顯示男性拿重寫字板時會分配更多錢到議題上,女性則不受輕重影響。


別人的錢不手軟。圖/https://reurl.cc/V6z5py

實驗三和四則是請路人拼拼圖,有粗糙和平滑兩種。實驗三請他們在完成拼圖後閱讀一段短文,並評價文中人物之間的社交合作品質,發現摸了粗糙拼圖的人填寫的社交合作程度較低。實驗四的受試者則在拼完拼圖後玩最後通牒賽局,實驗人員給他們每人十張五十美元的樂透,問他們願意给下一位受試者幾張,如果第二位受試者不接受提案,兩個人就什麼都拿不到。結果發現摸粗糙拼圖的人會給陌生人更多樂透,但實驗人員同時收集了路人與人的互動習慣之數據,統計發現粗糙組中合作類型的人更多,顯示實驗四的結果不完全只是因為粗糙拼圖的關係。

福彩3d第012期:今日实单预测,百位犹豫不决难以选择

我不想給別人樂透啊……可是不可能一張都不給別人,那要給他幾張?三張?五張?有點多啊,就三張,不能再多了。圖/https://reurl.cc/D9jZmQ

實驗五的路人在看魔術後,被要求摸道具猜魔術是怎麼做到的,道具分成軟和硬兩種,之後請他們閱讀短文並評價被雇傭者的人格特質,結果發現摸硬道具組的人認為被雇傭者更嚴肅。

實驗六跟先前的實驗有些不同,實驗者請受試者坐在軟或硬的椅子上,除了評價被雇傭者之外,還要進行一項買車的談判作業。坐硬椅子的人認為被雇傭者更穩定,且較少情緒;在談判作業上,軟硬組在價錢方面沒有明顯差異,但硬組在選擇方案之後更少改變心意。

根據這些實驗,研究者最終得出三個結論:
(1)        重物會使人對其他事物產生重要、嚴肅的印象,也是重要問題的資金解決方法。
(2)        粗糙物會造成對他人低合作的印象、表現出補償更多東西的行為。
(3)        硬物使人在看他人時感覺更嚴肅、穩定、缺乏情緒,也降低了此人談判的彈性,更不容易改變決定。

美國人腦洞大開讓哈士奇當警犬!是來搞笑的嗎?還真的是

我…很…嚴…肅。圖/https://reurl.cc/arqNND

從應徵者的角度來看,如果給面試官平滑且重的寫字板,會不會更容易被錄取?

從銷售的角度來看,如果給客戶比較重的寫字板,坐比較軟的椅子,是不是可以賣得比較好?

如果要設計一個書房,你會替自己準備什麼樣的書桌和座椅?

但如果我們這麼容易受影響,我們如何確定我們的想法確實是我們的真實感受呢?我每天會摸這麼多東西,我怎麼知道我到底被什麼影響了?每天這樣小心翼翼也太累了吧!

很簡單,根據這個研究結果,我們完全可以在不同的環境思考同一件事情。比如說在銷售員的連環攻勢下節節敗退,這時不妨尿遁一下,在廁所裡思考商品是否同樣令你心動;網購的時候不要急著按馬上購買,先離開床,坐到椅子上看看──簡言之,只要反覆檢視,就能慢慢釐清自己的真實想法,並盡可能減少外物對我們的影響。


知識小方塊:為什麼指尖的知覺比其他部位更敏感?
1950年, PenfieldRasmussen在進行腦部手術時,用微量電流刺激病人的大腦並將病人的感受記錄下來,後繪製出對應身體部位的大腦皮質地圖。根據下面這張圖片可以明顯看到手和臉所占的比例相對其他部位更大一些。

身體部位對應的大腦皮質區域,分別為運動皮質區(左)和感覺皮質區(右)。圖/https://reurl.cc/WdRenL

後來這個圖被進一步畫成皮質小人(Cortical Homunculus),又稱潘菲爾德幻想小人(Penfield’s Homunculus)或體感小人(Sensory Homunculus),越大的身體部位表示在大腦皮質占了越大的區域,該部位的感覺或運動也就越敏感。

 倫敦自然史博物館(The National History Museum)中的感覺皮質小人(左)及運動皮質小人(右)。圖/Wikimedia

        雖然這個小人長得有點奇怪,但看久了還是有點可愛呢。
       

參考資料:
Joshua M. Ackerman, Christopher C. Nocera, John A. Bargh. (2010). Incidental Haptic Sensations Influence Social Judgments and Decisions. Science 328, 1712.
Penfield, W., & Rasmussen, T. (1950). The cerebral cortex of man; a clinical study of localization of function. Macmillan.

筆者簡介:


咖哩瓜瓜/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三年級,喜歡寫作和心理學,還喜歡咖哩,因為咖哩就像多元的社會一樣,能包容所有食材──噢,不是,只是因為咖哩很好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